中国人之所以迷恋审查,或许是因为以下原因:
1)迷恋国家,认为国家是最高善,因此国家的审查必定是好的。
2)憎恨文化,文艺产品乃是不必要的多余之物,因此审查它们也没关系。
3)政治自卑+社会有机论,担忧文化领域的弱势导致国家被其他国家“文化入侵”以至于“亡国灭种”。然而,正是审查机制加强了文化的弱势。
4)缺乏共情,难以理解作者被审查所困扰的恐惧与憋屈。
5)心智不成熟,赞同国家“管起”每个领域,将国家视为父母般的全能照护角色,而人民则是软弱而缺乏理智的巨婴,必须接受国家管辖。
6)自我贬损,赞成国家理性理论:国家是大理性,民众是小理性,民众的智慧不如国家,因此必须把娱乐品的发行交予国家管理。
7)对政治的乌托邦主义/神学式态度,认为审核机制本身是完全的善好,审核机制不可能导致恶劣的后果,如果有,问题也并非在审核机制本身,而是执行机制的人出现了问题。
8)政治参与。审查机制和民众举报机制,令部分中国人尝到了利用公权力的甜头,因此他们赞同审查与举报,并将其视为自己参与公共政治的一道固有程序。
在我国,正常的人是不正常的;不正常的人反而是正常的。
这个定律能解读大多数中国文艺界的奇怪现象,而且越草根的越是适合套用这个公式。只要想想中国绝大多数文艺作品的读者,都是小粉红、战狼、民族主义者和大国党,我们就能知道为什么一些作品能大火,而另一些则不能,甚至连过审都难。当代中国的底层文艺话语是浸泡在极右翼爱国主义、民族主义、极权主义中的,而且,这些读者只接受符合这一光谱的作品。
做大的例子就是工业党和所谓援共文,前者是对高中政治课本的拙劣复述,掺入了噪杂的帝国主义情结;后者则是对政治课本的糟糕理解所塑成。读者的意识形态如此强大,以至于整个国家的文艺场都遭到扭曲,当自由资本、审核机制和爱国主义合流,诞生的就是这可恶的一切。
只读刘慈欣的科幻读者,根本算不上是科幻读者……我至今不知道刘慈欣为什么突然爆红,我认为韩松的《红色海洋》比《三体》好多了,如果说刘慈欣是工业党色彩的科技乐观主义者、技术精英主义的工程师,那么韩松的小说更加富有人文色彩,其勾勒的是现代主义式的、沉郁悲观的、人类退化色彩浓郁的宇宙。
然而,也不得不说,无论是刘慈欣还是韩松,其小说都有鲜明的民族主义色彩。韩松的《再生砖》几乎就是民族寓言化的科幻;而刘慈欣不知道多少次在小说里嘲讽过民主制和美国,其意识形态背景一目了然(尽管他似乎无法区分民粹主义和一般意义上的民主制)。
不过,我们也可以乐观一点,从反方面看,毕竟,即便刘慈欣也知道要批评文革。未来的科幻作者是否会批判文革就说不准了——未来的中国有没有科幻小说,也说不准了。